為什麼幫別人寫稿很簡單,為自己寫稿卻很難?
2022 Jan 06 編輯寫作
我長期都很困惑,不知道為什麼幫別人寫稿、改稿都很簡單,寫自己的稿卻是那麼難?
我可以耐住性子把10萬字的稿子重新改寫一遍,可以很快寫出一篇振振有詞的新聞稿或演講稿,我可以採訪領域專家,寫出幾千字的衛教科普文、人物專訪、企業分析;
也可以反向操作,把四散各處、理解門檻不一的產品或品牌資訊,重新編寫成精簡好懂的網站文案、DM、影片腳本,甚至找出清楚的視覺呈現架構。
可是,當我卸下編輯工作,一切卻突然舉步難行。
我可以推敲受訪者、作者、或企業品牌想呈現的內容,我寫得出基因檢測的介紹,寫得出公益人物的故事,卻整理不好自己心裡想說的話。
包裝自己...直到看不見為止?
工作上的寫稿常常處於包裝的過程,如寫新聞稿、品牌介紹。而工作中的自我,其實也屬於「武裝」自己的狀態。但回到個人寫稿,有時需要自我揭露,也會擔心自己的想法被批判。
這樣寫夠好了嗎?這樣寫是大家想聽的嗎?
這跟平時個性內向且完美主義的我,要開口前總是要花很多時間整頓思緒,並且習慣文字溝通表達,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類似的:
我很害怕發出「自己的聲音」。而文字溝通和編輯過程,正好提供了一段包裝的緩衝。
只是也需要思考,層層的過度包裝,是不是也同時代表極度害怕讓真實自我被看見?
每天我都在試著理解他人,卻始終沒有理解我自己
或許也是因為願意理解他人故事、重視團隊遠大於自我的人格特質,讓我走上編輯的生涯道路。我必須說,在這個工作崗位上,我更自在也容易找到成就感。
只不過,編輯在文字工作者的角色,性質跟寫作者不太相同。
他整合專家作者的觀點、視覺工作者的創意,一起推動一件作品的誕生,向大眾溝通某個主題或想法。
編輯往往要保持欣賞的態度,需要懂得欣賞跨領域主題知識(會處理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內容),欣賞作者的某個觀點(只要沒有邏輯矛盾,無論認不認同,潤稿就是要想辦法說清楚),欣賞一件設計作品(美感有主觀成分,溝通都要回到設計背後的邏輯)。
這使得我無論在個性上或工作上,看待人際關係或外在環境時,常常都處於一直在試圖理解他人的狀態。想要去滿足對方的期待,把自己的需求縮小,可是在這個過程中,卻始終沒有去理解我自己。
這是我最大的核心價值觀。可是我對自己並沒有同等的包容。
而編輯通常是「無聲」的,是不是因為如此,讓我在寫作時感覺如此驚恐呢?
但也許兩者之間,並不互相衝突。
「溝通是人類內在的基本需求,了解別人與被別人了解,觸動的是人性最基本的生存歸屬感;特別在這個「自媒體」書寫的時代,寫作也就成為一種被看見、被了解、被接納的基本社會能力。」—《深度報導寫作》
與其說我不擅寫作,不如說我不擅長和自己相處,依然探索著「被看見、被了解、被接納」的姿態。
要如何被看見?要如何被了解?又要如何被接納?自己想說的話,是否真的不值一提,而那又是什麼呢?
當我意識到這件事,開始願意問自己,心裡想說的話是什麼,很多想到寫作就頭痛的焦慮好像輕輕從心裡飛走。接納了自己,好像突然之間,一切都可以繼續往下走了。
當把寫作和自我串聯起來,從平時編輯找到的模式中,其實有三個技巧與這段內心歷程可以相互呼應。不妨從實際的行為或儀式當中,引領自己的想法和思考,減輕寫作帶來的負擔。
1.建造屬於自己的「樹洞」,先面向自己寫作
如果面向讀者寫作仍然是非常困難的第一步,不妨先面向自己寫作吧!在開始寫作的組織和包裝之前,允許自己找到一個處所,安放那些依然模糊的、不成熟的、害怕被看見、害怕不被接納的真實思緒。
以我而言,嘗試許久之後,才終於能允許自己,在一頁空白筆記上語音輸入,留下處處不通順,以及因為思考還在反覆當中,邏輯到處鬼打牆的文句。
等到內心傾吐完了,再開始思考如何好好寫作表達。此時褪去了部分的感性及情緒活動,要轉換到理性分析的思維,好好理解留在文句之間的那個自我,內心發生了什麼事;又該如何整理好,重新面對世界,也是一個照顧自己的過程。
2.不要從開頭開始寫
開頭常常是鋪陳或是要找切入點,當自己內心或思緒還很混亂的時候,不知從何開口,開頭就很難寫。
想想這跟自己的說話習慣或是人與人相處很像,破冰之後,往往就能找到一個互動模式,就會知道怎麼開口、怎麼鋪陳。
3.把最後一句話移到開頭
說到開頭,我在編輯工作上最常做的一件事情,就是把段落的最後一句話移到開頭,會瞬間將繞來繞去的文章變得很好讀。
其實原因跟上一點是類似的,寫一寫後經過一段思考的過程,自己找到的出口,往往就是給讀者最好的入口。
「永遠都可以更好一點」
不該是寫作的詛咒,而是寫作的祝福
其實這篇寫得也是很艱辛,完全沒有平時寫稿的自信跟從容。寫完之後依然改了很多次,依然有不滿意的地方,依然會思考每一個句子跟段落—甚至是文章本身—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,就跟編輯的日常一樣。
這樣的過程在工作上是常態,有時候要學習放過自己,不要太過執著細節;尤其團隊分工,要考慮的還有彼此溝通成本還有心理感受。可是當只有自己寫作的時候,就會只剩下對自己嚴苛批判的慣性,而忘記了保持彈性。
也許工作角色在某種程度上,放大了個性在自我表達上的恐懼;但過了寫稿這一關,我希望也可以記得那個編輯上懂得欣賞、懂得寬容、擁有彈性的自己,永遠都可以看到更好一點的地方,但知道如何取得平衡、不會停下步伐。
這個世界,正是因為容納著很多不完美和差異同時並存,才顯得可貴及值得探索吧。無論是寫作或生存,又何嘗不是如此。
寫作往往是內心狀態的表現。挫折的感受好幾年,再往前回推,造就現在的我,背後錯綜複雜的人生脈絡,是更為長久的累積,也是另外的故事了。不過我想鼓勵我自己,很多心結慢慢鬆動,我終究開始尋找自己的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