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焦慮的不是做白工,而是原地打轉 (1)
2022 Jan 31 工作反思
日常生活中,我經常處於一個推翻的過程。
文章寫完兩天重讀,也許會想直接砍掉好幾個在架構外長出來的段落。
設計與想像不同,要不開放的接受設計師心領神會的打破自己一開始的想像,要不得重新討論,彼此再次校正方向。
各種工作規劃,準備到一個階段,又收到新的資訊或需求,得重新調整。
突然決定去一個新的地方、走一條新的路線、再三反問自己內心的想法,諸如此類。
「再做一次」的耐性
我算是對這個過程很有耐心的人,說沒有困擾是騙人的,尤其是在工作上,有執行進度壓力,平時也可以觀察到,對許多同事來說,這種「推翻」堪比地雷爆炸等級的事故。
但我自己的心態比較是,無論寫作或是視覺化,從抽象的需求端到具體變成一個看得見的東西,本來要一次溝通到位就不是件容易的事,當面對專業語言不同的人,尤其如此。
甚至講得太細節,我也會覺得煩躁。可能因為我的角色都是在需求和創作兩端當溝通橋樑,也很在乎討論的互動,對我最重要的事情是釐清對象和目標。如果太多執行的指令,對企劃和擅長排列組合的編輯來說,可能性就很有限,滿容易失去成就感。
除此之外,老實說在編輯反覆校稿的打磨下,已經對這種來回討論的過程「養」出一定程度的耐心了。
無形收穫
1. 釐清需求
我與我的設計師聊,我們以文字、圖像為產品或服務,其實是相對比較抽象的領域,需求本來就是會一邊接近,一邊改變,或是會講不出來,這都是正常的,尤其是在啟動階段,來來回回個幾次,這是聚焦跟成形的過程。
2. 試水溫,蒐集反饋
有時我還會故意小規模的做一點白工,讓示意圖跟初稿更明確一些,去測試反應、蒐集資訊;有時則是提案策略的考量,加上我有一大堆利害關係人(老闆)要管理,很多事情得逐漸鋪陳,確保過程中所有的關係網絡都是暢通的,才能避免不同立場衝突,對我的工作造成太大影響。
3. 建立團隊關係
甚至有時候,我願意做點白工,是為了向共事的夥伴表達自己的在乎,鼓勵彼此可以坦承的提出更好的做法。
控制成本
但當我同時從專案的角度設想,進入不同階段,想法聚焦後要落地,就會開始有成本的考量。
前期規劃安排測試、蒐集反饋,也是一種控制成本的方式。中後期遭遇變更,就等於增加執行成本,經費也好、時間也好、人力也好,此時對像我這種掌控專案的人來說,成本就會有範圍大小的限制,並且有交付的責任。「讓事情發生(達成目標),並且限制成本」是這個角色必須做的事情。
以上是我平時大致調配彈性的方式,但我也會有失去耐心的時候。
失去耐心的故事,我寫到下一篇。